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8月第9卷第8期》
甘露飲加減治療糖尿病濕熱症的體會
羅燕楠(中國中醫研究院望京醫院 北京100102)
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的範疇,其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因素與過食肥甘厚味及運動量減少密切相關。中醫辨證分型早期屬濕熱內蘊、陰津損傷或氣機阻滯者較多見,隨著病程的延長可伴見氣陰兩傷,瘀血阻絡。筆者運用甘露飲加減治療濕熱型糖尿病獲得了較滿意療效,報導如下。
1. 濕熱內蘊伴陰津損傷
臨床表現:口渴多飲,口臭,多食易飢,大便秘結,小便短少而頻,舌苔黃膩,脈滑細數,治宜清熱利濕、滋陰降火。方藥:甘露飲(茵陳20g,黃芩10g,生、熟地黃各20g,枳殼10g,枇杷葉12g,石斛10g,天、麥冬各10g)加玄參10g,蒼朮10g,全瓜蔞20g,苔厚膩者加佩蘭10g,飢餓感重者加生石膏20g。
2. 濕熱內蘊伴氣機阻滯
臨床表現:口渴多飲、口苦,多食易飢,胸脘痞悶,煩燥易怒,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宜清熱利濕、疏肝理氣。方藥:甘露飲加柴胡10g,厚朴10g,陳皮10g,白芍20g,玉竹10g,知母10g。
3. 濕熱內蘊伴氣陰兩傷
臨床表現:口中淡而無味或口苦,食欲不振,疲乏無力,易汗出,大便秘結或溏薄,小便混濁而頻,舌紅苔黃膩,脈細滑,治宜清熱利濕,益氣養陰。方藥:甘露飲加黃耆30g,太子參20g,山藥30g,佩蘭10g,玉竹10g。
4. 濕熱內蘊伴瘀血阻絡
臨床表現:面色黧黑,口臭,牙齦出血,視物模糊,或手足末梢刺痛、麻木,大便秘結,小便頻數,舌質紫暗,有瘀斑,苔黃膩,脈沉濕,治宜清熱利濕、活血通絡。方藥:甘露飲加當歸10g,牡丹皮10g,赤芍10g,菊花10g,丹參15g,白茅根20g,生三七粉3g(沖)。
5. 濕熱內蘊伴肝腎虧虛
臨床表現:兩目乾澀,腰膝疲軟,耳鳴,口乾、口苦或口臭,齒衄,多食易飢,消瘦,大便秘結,小便頻多,舌暗紅,苔黃膩,脈細數而滑。治宜清熱利濕、滋補肝腎。方藥:甘露飲加玄參10g,枸杞子15g,女貞子12g,墨旱蓮12g,牛膝10g,白茅根12g,側柏葉12g。
6. 典型病例
肖某,女,48歲,無職業。患者因口渴、多飲、多食伴消瘦3月餘就診。查靜脈血空腹血糖:9.2mmol/L,餐後2h血糖:12.3mmol/L,糖化血紅蛋白8%,確診為2型糖尿病。患者恐懼長期服用西藥,堅決要求服用中藥治療。刻下症見:口渴多飲,消榖善飢,消瘦,尿頻且濁,有時噁心咯痰,白帶量多,大便乾結,舌紅苔黃白厚膩,脈弦滑。中醫診斷:消渴病,證屬濕熱內蘊伴陰津損傷。予甘露飲加減:生、熟地黃各15g,茵陳10g,黃芩10g,枳殼10g,枇杷葉6g,石斛10g,天、麥冬各10g,蒼朮10g,玄參10g,全瓜蔞15g,茯苓15g,佩蘭10g,滑石15g,生石膏20g。服藥14劑後測靜脈血空腹血糖:7.4mmol/L,餐後2h血糖:8.5mmol/L,口渴多飲,消榖善飢症狀改善,大便乾結症狀好轉,苔黃厚膩轉為白膩,脈弦滑。上方去佩蘭、枳殼,繼服12劑後,抽靜脈血測空腹血清:5.6mmol/L,餐後2h血糖:7.8mmol/L。再次複診去生石膏,加女貞子、墨旱蓮,服14劑後將草藥加工成水丸,每日服60粒,連續追蹤3個月,患者血糖均控制在正常水平。
7. 體會
中藥治療糖尿病雖然顯效慢,但作用較持久,能從根本上改善患者長期的臟腑功能失調狀況,從而改善胰島功能,促使胰島素正常分泌,增強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使升高的血糖降低。
在糖尿病的發病中以濕熱證較為多見,多為過食肥甘厚味,飲食不節,活動量減少或長期身體、精神疲勞而致脾自損傷,濕熱內生,鬱火內蘊,陰津暗耗。治療上從清熱化濕、滋陰降火入手,選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甘露飲加減。此方以生、熟地黃補益胃腎之陰為君藥,天冬、麥冬、石斛滋陰清熱為臣,茵陳、黃芩清熱去濕,可根據濕熱的輕重程度調節其用量。枇杷葉、枳殼降上行之氣火,加茯苓、滑石導濕熱從下而去。該方對濕熱較重並陰液損傷者療效顯著,如臨床伴見氣機阻滯、氣陰兩虛、瘀血阻絡、肝腎虧虛等症候,可在此方基礎上進行加減,很多患者服藥後口乾、飢餓感、乏力等症狀均減輕或消失,而且部分患者可不服用西藥降糖藥物或減少了已服用的降糖藥的用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