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胡希恕名家研究室
為何治渴之功不在石膏而在人參?
2014-03-20
胡希恕先生醫案:劉某,女,50歲,病歷號66635,1965年7月10日初診。因天熱熱汗出,晚上睡著後著涼,昨天早起即感兩腿酸痛,頭暈身重,口渴無汗,自服APC1片,1小時候大汗不止,而仍發熱,不惡寒反惡熱,自感口如含火炭,苔白,脈滑數。
該案辨證要點:口渴,大汗,發熱,不惡寒,惡熱,口熱,苔白,脈滑數。
先辨六經繼辨方證
證屬陽明病,熱盛傷津,治以清熱生津,予以白虎加人參湯。
處方:生石膏6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30g,生曬白人參9g。
結果:服1劑汗止、渴減、熱退,再1劑諸症已。
問題:為何該案口渴(大煩渴不解)是白虎加人參湯方證,而不是白虎湯方證?
胡希恕先生、馮世綸教授囑學習經方要始終理會,從條文入手學習。
將《傷寒論》中白虎加人參湯條文如下。
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由於大量亡失津液,胃中乾燥,故大煩渴不解。此時只用白虎湯清熱,津液不能復生,則口渴不除。唯有用人參補胃,胃氣健運津液才能生成,口渴才能解除。故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68、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69、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70、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22、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金匱要略·痙濕喝病》第26條: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而《傷寒論中》白虎湯條文卻並無治渴之說法
176、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219、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350、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從條文可見,白虎湯並無口渴之類描述
通過白虎加人參湯證與白虎湯證的比較,可以發現口渴喜飲是白虎加人參湯證,不是白虎湯證。
因此,白虎湯四大症“大熱、大汗、大渴、脈大”的描述不準確。
胡希恕先生並不認為大熱、大汗、大渴是生石膏的使用指征。一者《神農本草經》未提到,二是《傷寒論》無說明。
《神農本草經》謂生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產乳,金瘡。”
胡老注解到:許多人每以本方治渴,其功效多歸於石膏,後世本草亦多謂石膏治渴,這種看法不是十分恰切的,不符合《傷寒論》的本意。
試觀白虎湯各條無一渴證。而白虎加人參湯各條無一不渴者,可見治渴不在石膏而在人參。
胃為水穀之海、營衛之源,人參補中益氣,健胃生津,為治津枯的要藥。
至於石膏,功在除熱,口舌乾燥、煩躁即其應用的主要症狀。
那麼臨床上如何把握白虎加人參湯方證?
白虎湯證的基礎上,見到津液傷。用人參來健胃生津。因此可以簡單認為白虎加人參湯方證=白虎湯證+口渴
對於白虎加人參湯治渴在於人參,醫家也多有認識,以下列舉其它醫家兩案佐證。
劉渡舟教授醫案:李某,男,52歲。患糖尿病,口渴多飲,飲後復渴,似有水不解渴之感。尿糖陽性,血糖超出正常範圍。其人渴而能飲,但食物並不為多,大便亦不秘結。問其小便則黃赤而利,然同飲入之水量比則少。脈來軟大,舌紅無苔。
處方:生石膏40g,知母10g,甘草6g,粳米一大撮,人參10g,花粉10g。此方共服五劑,則口渴大減,體力與精神均有好轉。化驗血糖與尿糖,程度減輕。轉方用沙參12g,麥冬30g,花粉10g,太子參15g,甘草6g,知母6g。此方服10餘劑,病情明顯好轉,後以丸藥鞏固療效。(《傷寒論十四講》)
該案中口渴多飲,小便黃赤,脈來軟大,舌紅無苔。
證屬裡實熱證,同時熱已傷津故口渴多飲、脈來軟大,故屬白虎加人參湯證。
又如郭振球先生醫案:朱某,女,2歲。1957年6月24日初診。其母代訴:患兒於本月上旬,即患發熱,惡寒,咳嗽,曾注射青黴素,發熱仍然不退。繼而渴飲無度,小便頻數而量多,又曾服中藥無效。診察:發育正常,營養尚可。面赤唇紅,舌質乾而有微黃薄苔。頭、胸、上肢濈然汗出,哭聲宏亮,呼吸微促。體溫39.2℃,白細胞9600/mm3,嗜中性粒細胞20%,淋巴細胞18%,指紋浮紫。
據此證,乃陽明燥熱所引起的熱中。治宜辛甘而涼,直清其熱。
方用白虎加人參湯加荷梗5g,蠶繭3g。每天1劑,囑服5天。
6月30日二診:服藥後熱仍持續未退,但夜間則發熱稍低,口渴減輕,尿量亦少,體溫39℃,原方加竹葉2g,麥冬3g。
7月4日三診:病情均見減輕,體溫37.6℃,唯食納不佳,予原方加雞內金3g,炒薏米2g,服5劑而痊。(上海中醫藥,1959;(7):29)
該案的發熱、汗出,渴飲,小便頻,面赤唇紅,舌質乾。屬於裡實熱證,但津液已傷故渴飲、舌質乾,屬白虎加人參湯證。服藥後,口渴減輕,說明脾胃功能一定程度上恢復,津液生成。
因此,白虎加人參湯治渴之功不在生石膏而在人參。胡希恕先生、馮世綸教授囑學習經方需要從條文入手,前後對照、始終理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