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羅玲的博客
自律與自控的秘密
作者:羅玲
2012-11-02
油罐裡的油是怎樣漏掉的?
我們當媽的都有這樣的體會:一天上班之後,感覺自己的心力都被工作消耗得差不多了,面對孩子,什麼理論招數都難以用上,因為自己的油罐快見底了,能量匱乏,什麼程式也運行不了。週末,我們早晨精神抖擻,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經歷了各種鬥智、嚴厲、轉念、遊戲、談判、驚喜、裝傻賣萌……最後,等到臨近終點時,我們腿軟腳疼、神經麻木、表情單調,我們的耐心被磨得很細,隨時會斷。等孩子終於上床睡著,我們深深地呼出一口氣:這一天!
我們油罐裡的油是怎樣漏掉的呢?
近年的心理學研究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或許能很好地解釋我們的感受。比如,研究表明,自律自控是有代價的,它會讓人處於一種“自我損耗”的狀態。處在這種狀態時,你的意志力更薄弱、欲望更強、對事情更容易反應過激。專家說,長期自控對健康的影響等同於慢性壓力。
並且,不論是哪類自控,不管你是在控制情緒,還是控制衝動、行為、習慣,我們都是從同一個帳戶裡提取自控力。你在這兒忍了,就消耗掉一些自控力,在其他地方就變脆弱了。那句俗話說的很科學:“我的忍耐是有限的!”
心理學家們甚至能證明運用自控力會消耗更多的葡萄糖!因為葡萄糖能轉化成神經遞質,而自控是一種對神經遞質需求較多的腦力活動。這個其實我們早有體會:小孩吃點東西就不鬧了。
而讓小孩餓著肚子在超市裡抵抗糖的誘惑,那簡直就是災難——他不是成心跟你較勁,他也不是不會自控,只是,或許他的大腦剛好就需要貨架上的那點糖分來運轉!需要糖來抵抗糖,很尷尬的處境不是嗎。
瞭解了油罐裡的油是怎樣消耗掉的,那我們可以怎樣做呢?
對於大人來說,假如你有帶孩子的重任,那麼最好就不要同時節食,或者在班上用完所有耐心。如果不巧的是,你白天不得不持續自控、幾近枯竭,那麼,先吃塊糖、看個笑話、哼哼歌、在外面走走呼吸新鮮空氣,或者想辦法縱容自己一下,這都能幫你恢復一些能量。
對於孩子,我想到這些:
把要事排在前面
我女兒覺得每週一次舞蹈課太少,讓我在校外再給找個舞蹈班。那天我諮詢了兩家,我們社區門口的舞蹈班排在下午5點,一家稍遠的排在上午9點多。我打算讓她去上午的那家。老話說“一天之計在於晨”,這是有道理的。早晨、上午,這是我們意志力損耗較少的時候,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孩子,我們都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這時。
不要一次要求太多
我們管教孩子時,要考慮到他的自控力損耗的情況。
我想起女兒剛上幼稚園時,回家後她不是鬧,而是累得趴在沙發上。當時很奇怪,怎麼可能這麼累呢。現在明白了,她是什麼都要做到很好的小孩,在幼稚園是所謂 “表現最好”的孩子,她表現好時,就是在大量消耗自控力,消耗能量。現在呢,幼稚園的生活已經熟悉,很多行為都成了習慣,不需要費力控制了,所以就輕鬆了。
所以,不要在孩子消耗了大量自控力時對他太苛求。在他即將面臨一些重要任務時,保證他吃好,有能量,處於放鬆狀態。
另外,我們對孩子的學習要求或是習慣的培養,一次只要求一樣。當你強調這項時,其他方面可以稍有鬆懈,最終能保持螺旋上升就好。或者,等這項完全變成習慣了,變成不需要費力自控的自動行為時,再要求新的任務。
家長要學會何時該對孩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們不可能要求孩子始終處於高度自控狀態,那樣他會很累,會更早地把精力消耗完。要把我們的要求用在關鍵的地方。
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
哪些做法能讓總體自控力水準保持較高呢?專家們經過研究,總結出的不外乎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充足的睡眠、身體鍛煉、健康的飲食。
前面說葡萄糖有用,難道要多給孩子吃糖嗎?其實結論恰恰相反。我們要給孩子的是能夠在一天裡持續提供葡萄糖的膳食,比如蔬菜水果堅果蛋白質等等,我們要追求的是“緩釋”,這樣他才一天都有能量,他才有穩定的自制力。據說,當美國一家參與實驗的勞教所把精製碳水化合物替換成水果、蔬菜和全麥以後,那些勞教少年的暴力行為顯著減少。
像訓練肌肉那樣來提高自控力
好消息是,自控力雖然是有限的,但是它可以像肌肉一樣通過訓練來不斷增強。自控力強的人,平時消耗的自控力反倒更少,因為他們已經把很多事情變成習慣,發生的自我損耗了已經比較少了。
那麼,我們該怎樣訓練孩子的自控力呢?過去寫過一篇關於自律的文章,裡面主要提到的是利用遊戲訓練自控,以及幫孩子找到、看到自律的動機。這裡再補充一些:
用“時空距離法”控制欲望
誘惑是近大遠小的,離我們越近,它的力量就越大。所以,當孩子不小心撞上誘惑時,救急辦法就是儘快在時空上製造一些距離,先讓誘惑離遠一點、拖延一會,當然我們可以直接拒絕,但這樣製造距離,孩子接受起來更容易一些。比如,在超市裡孩子非要買什麼,有效的辦法是跟孩子說,來,我們站到超市門外商量商量,或者說,咱們先出去辦點別的事,然後再研究。當時空改變了,誘惑就變小了,孩子需要動用的自控力就小了。
想起我女兒斷奶時就是用的這個方法,當時我說,媽媽這兒有病得抹藥,等好了,你再吃奶。她完全接受了。然後,半年以後的某天,她忽然想起這事,問我,媽媽你好了嗎?
心理學家說,如果你把誘惑放到10分鐘以後,那麼你的大腦就是在用另一個部分在考慮它,它就屬於那個虛無飄渺的未來世界了,這叫“10分鐘原則”。
自控力的“全息效應”
自控力有個特點,我給起名叫“全息效應”,就是說,一個人在小事上如果練出了自律,那麼他在大事上也有同等的自律水準。比如,把屋子收拾整潔是有用的,環境的有序,有助於讓我們的行為更有序。一個在荒野裡朝不保夕的探險者,每天早晨要求自己嚴格剃須,因為這能讓他行為更加嚴謹,不會因疏忽喪命。一些教徒做各種儀式、苦修,因為形式上的要求會幫助他在思想上做得更好。
心理學家讓參與實驗的人改變一些小習慣,比如左撇子的人用右手、改變口頭語,等等,結果發現這些人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自律水準也慢慢提高了,因為他們負責自控的大腦神經得到了鍛煉。
這說明,雖然在一天之內你的自控力總量是有限的,但是從長期看,如果你從小事做起,練習自律自控,那麼你的總體自律水準可以逐漸提高,而且是全方位的提高。
所以,我們對孩子可以從小事開始訓練,逐漸把一些小的行為變成習慣,變成自動行為,這樣慢慢堅持,孩子的自律能力就會像肌肉一樣逐漸被訓練好,並且也不會覺得太累。
創造好玩的監控方式
各種監控對於保證自律是非常有效的。現在國外甚至有各種幫你做個人行為監控的網站,比如,他們有償幫你監控你的消費、你的飲食、健身,然後給你相應的提醒、建議,甚至獎勵。很多戒煙戒酒的人參加組織,互相監控。有的名人把自己的體重發表在微博上,讓公眾幫自己監控。
我想,我們可以幫孩子開發一些孩子喜歡的好玩的監控方式,比如,鬧表、日記,或者設計一些像遊戲一樣的闖關級別。過去做過表格來監督習慣,現在想,表格是好的,是有效的,只是裡面列的專案不要太多,越簡單越好。有時,我們把孩子好的行為跟別人說,跟老師說,這也是一種正面的監控。
接納感受、拒絕行動
我們可以教給孩子的一種有效的自控方法就是:接納感受、拒絕行動。研究表明,接納感受、承認欲望,這比不承認更有利於自控。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想吃糖,誰都喜歡吃甜的,大人也喜歡吃甜食,不過我們一天最多只吃兩塊糖。
跟未來的自己對話
我在過去的文章結尾處就提過這個建議。專家說,人總是對現在的自己更縱容,對待未來的自己,就像對待陌生人一樣,會比較苛刻。我們總想,以後我當然會做得更好了。其實,只要稍微想像一下未來的自己,我們就會把現在做得更好。想像未來的你是否對你現在的行為很滿意,你是否對未來的自己很負責。
當你半夜在購物網站閒逛時,如果想到你今後有更重要的事情、更美好的日子,你就會停止點擊,早點睡覺,給將來留出更多的能量、更健康的身體。想到你要在未來若干年後的某天,健康地參加孩子的婚禮,你就更能自覺戒煙,抽空健身。
對孩子,經常引領孩子向前看,展望未來的美好,就會給孩子更多動力去做好現在的行為。
補充能量的其他方式
前面說過自控會消耗我們的能量,怎樣恢復能量呢?這方面,在我看到的書裡,專家的研究很有限。除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外,我想到了這兩點。
一個是“趣味充電法”。我自己的感覺是,趣味可以幫我恢復心力。記得我剛到國外時,生活很緊張壓力很大,當時感覺全靠電視上的喜劇《Seinfeld》和《The Simpsons》來補充能量。趙本山小品裡說過,“我這半輩子就靠這個笑話活著呢!”。我們這些媽媽帶孩子沒瘋掉,恐怕也是因為我們時常會不經意地被孩子逗樂、氣樂,小孩就靠萌翻大人生存呢。
所以,不論對自己還是對孩子,別忘了用趣味來充電。我每天在微博上寫點孩子的小趣事,純粹就是為了逗大家一笑。如果哪位碰巧看到被萌樂了,也算我日行一善呢。
另一個補充能量恢復心力的方式是利他、助人。這方面還真有研究的結果:考慮別人,會讓自制力增強。反之亦然:意志力越強的人,越樂於助人。這跟我們祖先進化的過程有關。
自律通向仁慈;助人,可以幫你提高自律,讓你變得更強。
結語
現在很多家長都聽說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都意識到培養孩子自律、自控能力的重要性。瞭解到自律行為中更細緻的規律,或許會幫我們做得更順暢更有效。我們就不會把培養自律變成太大的壓力,不會讓自律成為快樂的障礙。
同時,過去提過的那些,比如,給孩子自己練習的機會,讓他做到真正的自律而不僅僅是他律,以及,幫孩子找到動機,把自律跟他的價值觀聯繫上,這些依然都非常重要。
最後想說,或許,自律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整天逼著孩子做這做那,而是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是我們家長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用好的習慣去帶領孩子。我們是孩子每天都在學習的人生樣板。我們要讓孩子看到,自律不是痛苦的,看到自律帶來的好處,看到自控、克制、節制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其身正,不令而行”,這樣,我們的教育就可以告別喊叫,進入“無為”的境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