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李璧如醫師治未病筆記
【轉載】俯仰無愧,健康自然來
作者:李璧如 中醫師
前幾天,有位從基隆來的初診病人,病情有點複雜,她說:「醫生,你趕快讓我好起來,我要找洗碗的工作,我可以吃自費的藥。」碰到這種求治心切的病人,必須特別小心;我實在怕她病急亂投醫,萬一碰到別有意圖的人,花錢事小,傷身就麻煩了,否則電臺賣藥、還有隨便誰都可以賣的什麼「健康食品」,為什麼滿街都是。
坦白説,疾病的形成與痊癒都有一定的進程,也需要相對的時間。我當然希望一包藥或一針就讓她好,但這不是治療的常軌。急症或者病情單純的狀況,立即見效,當然是可能;但是,勞損所致的繼發性或多發性病症,除了好好「養」回來之外,別無他途,這才是根本的治療之道。
肉身是靈命的載具,我們如何濫用、耗損,最終它都會忠實地返饋;或許體質、稟賦有強弱之分,但只是「爆發點」遲速不同,這是自然法則,無人能倖免。
一個人的生活史、生命歷程,我們在與他交會的那一剎那,其實就已了然,他大約是怎樣的人、如何過日子、他的生命態度、他愛不愛自己、他的病是怎麼來的?在那當下,就大約有了輪廓。
這些,除了依據中醫既定的望診理論外,其餘就是經驗法則,還有醫者本身的敏感度。像這位雨港來的女病人,最明顯的就是,項後(頸椎根處)肌肉賁起如小丘,過去荷擔小販身上常見,這是負重過度所致。其次,兩眼間(山根)細紋明顯。毫無疑問,這又是一位被生活壓力催逼的人!
藥要吃得有效,得先安她的心。我花了至少半小時,首先,告訴她:做,不會死;煩,才會。生活裡,面對紛至沓來的考驗,已經夠累了,就只是直心去處理就好,一件一件按部就班來,千萬不要賠上我們的情緒。而且只要專注現在正在做的事,吃飯就好好吃,吃出米粒的甜香。走路就好好走,覺察肢體、關節的韻律,還有肌膚的觸感,就算有酸痛的感覺,就去觀看它的變化。作事就仔細做,不要心不在焉,否則是雙重浪費,因為兩邊都沒搞好。煩惱很多,但它於事無補,我們要把有限的資源與力氣,花在刀口上。
中間還插進幾位複診的病人,好在她聽得進去,斷斷續續,說到她展顏。給了原則,還要有具體的方法,生活、身體各方面,她一條、一條記下來。我呢,第一步,讓她好好睡個覺,養病不能急,就從這裡開始罷。
人會生病,多半是情緒負荷過多所致。有些自己知道,有些潛伏在意識深層,自己也未必察覺,譬如癌症就是這樣來的。
文壇某風流人物,最近因肺腺癌過世,此君幾段感情(還有未及備載的),大家耳熟能詳,有謂「情」(或曰色?)是他的致命傷,信然。然則,凡是涉及他者之事(戀愛、乃至於作愛做的事,總是要有一個客體存在),最好能為他人多設想一些,於人無虧、於己無憾,再做不遲。這是作為一個直立行走的男子漢,讓人尊敬的基本前提。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證之於今,仍然是合時的養智及增壽之道。
不惑,就是充分認知自己的所做所為,明白自己生命的方向,知所當為與不為,完全能掌握進與退的分際。
知天命,不是消極的認命,而是心平氣和的接受命運所賦予的一切,因為這是我們此世的功課。在命運面前,只有完全的馴服,我們才能明白所有安排的底蘊,並在這個透徹的了悟中,察覺自己的極限與潛能,從而圓滿此生的學習與任務。
耳順,由於閱歷與磨練,我們但聞其言,即解其微旨,因此了然一切,並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人與人之間的種種差異,沒有過激的批判與情緒投射;對於世間的諸多繁複變貌與風景,也能採取不同的角度,氣定神閒地欣賞與體察,水波不興,達到「此心到處悠然」的境界。
至於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如果前面打底的工夫,都確實作到,這一步自然水到渠成,隨興趣化,天機自然湧現。這是一個由於「節制與自律」,所換來的自由階段,你可以全然作你自己,不會引起太多波瀾。
每一個人成熟與進化的步程不一,若大柢能循這個脈絡發展,行事俯仰無愧,也能適度關愛自己,應該不會罹患惡疾;就算遇上,也能泰然面對,得治的機會相對提高很多。
所以,養生,應該要以修德為根本呀!越少心理負荷的人生,才越容易看見陽光,那是生命蘊育的所在啊。
(24/Sept./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