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蘇明達的FB
【轉貼】清明
文◎蘇明達 中醫師
甲午年戊辰月,2014年4月5日,節氣清明。
春分前後,天氣一下跳到夏天,一下子跳回潮濕鬱悶的春天,變化之大,真是叫人難以適應。
春分、清明、穀雨正常時是播種植栽的最好時機,萬物生機勃發,也是春雨綿綿,天氣較不穩定的時節。
此時華南地區因為冷暖空氣對流旺盛,因而出現相當大的雲雨帶,今年似乎變化較大,雷雨、冰雹、陰雨、大霧的天氣時而出現,以致於植物的生長頗受影響。
春天的溫暖潮濕是植物生長的最好條件,也是細菌繁殖快速的時候,若霧濕重也不利於呼吸,感染喘咳也就難免,所以自古有「春必病溫」的說法。濕氣重的天氣不易排汗散熱,肌肉容易積熱,使脾胃鬱熱不易發散,容易有倦怠感,也就是所謂的「濕邪傷土」,「脾惡濕喜燥」。
江南到春分清明之後,濕氣往往特別重,經常雨霧漫天,無邊無際,綿延甚久。台灣四面環海,風四面來,除少數地方,很少見到那種場面。因而江南飲食多香辛辣以瀉脾胃熱,方可開胃,在台灣一般只用蔥薑茴香就很夠了。北方則常乾燥少雨,溫差大,靠雪水滋潤,因而南風多溫病,北方多傷寒風病。
「清明」本指此時萬物欣欣向榮,天氣清澈明朗,不過多變的天候似乎很難持續清明的感覺。濕悶的氣候中,脾胃的火氣會使頭昏脹,多思慮煩惱、常低頭縮胸滑手的人,頭就更容易熱烘烘,要清明更難。清明時節不一定「雨紛紛」,倒是很常「頭昏昏」。馬年熱血澎湃,難免自我「膨脹」,頭目不清,恐得小心「發爐」引災,自惑惑人。應「清明」卻「無明」,如何撥雲見日,突破困塞?
據聞小白魚乾加點薑絲、酒同炒,有助於出火開胃,火大者不妨一試。至於清心明目,明辨是非,事屬個人保養修為,古人古法微言大義,道法自然,不勞煩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