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Doctor 01jeng
【轉貼】烏梅丸治療慢性胃炎及長期不癒的食道逆流
文◎Doctor 01jeng
2008-12-27
上一篇已經大致討論了「厥陰病」,本文就以個人小小的經驗,進一步談談烏梅丸。
從「烏梅丸」談傷寒論的「厥陰病」
什麼時候最適合使用烏梅丸來治療慢性胃炎呢?
餓了又吃不下,或明明很餓,但吃幾口就飽了,這個症狀就是烏梅丸的最佳使用時機。很明顯的,這是腸胃的自律神經運作已經出現不協調的情形了。也就是腸胃的「元氣」已經衰敗,用擬人法來講的話,就是腸胃連他自己有沒有裝東西,裝了多少東西都搞不清楚,也無法向上級 (
大腦 ) 正確的回報,就算是給了它食物,也是無法消化吸收、一整個脹在那裏。
腸胃的感覺、吸收及蠕動功能都出現了障礙,這就是脾胃的自律神經功能喪失的重要表現。硬要用成語來套的話,這時就可以套上「百癈待舉」、「陰中至陰 = 厥陰」的形容詞。「烏梅丸」中的各種味道,酸、苦、甘、辛、麻、辣……等於是重新喚醒腸胃的自律神經,以「震撼教育」的方式,重新塑造腸胃的感覺、蠕動及消化功能。
對於許多年久不癒的消化不良、慢性胃炎、食道炎或是胃食道逆流。大部份的中醫師通常選用半夏瀉心湯、香砂六君子湯、烏貝散、旋覆代赭石湯……問題是,如果患者真的是病入厥陰,整個腸胃的自律神經功能都受到影響了,大概上述的藥方的力量都不夠,效果也不會太明顯。
傷寒論的方子,一直被認為有「一劑知、二劑止」的功效。服用烏梅丸,如果有效的話,也應該在一星期之內就出現效果。經過治療之後,原本細微的脈象,也應該變得比較明顯。
厥陰病是一個「寒熱錯雜」「陽氣不生」的狀態,可以說是一個邪正相爭、邪氣正熾而正氣微弱、動盪不安的狀態。烏梅丸並非補的方子,它的功能是調整身體的元氣,在於「爭取」或「恢復小小的陽氣」,讓身體脫離這個錯綜複雜的狀態。腸胃有了「小小的陽氣」才可以開始給予補藥或清理邪氣。
接下來就視患者的體質加以進一步的治療,該補氣的補氣、該補陰的補陰,該補陽的補陽、該瀉火的瀉火。可是若沒有先用烏梅丸先建立「小小的陽氣」 ( 從三陰盡到一陽生 ) ,再多的補藥患者也吸收不進去。
因此,烏梅丸的使用,在處理一些複雜度高的疾病,包括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癌症患者……或久年不癒的一些疑難雜症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對於烏梅丸的一些誤解,也是中醫歷史上的重要公案。這也是許多新進的中醫師不敢、不會使用烏梅丸的原因之一。在此分享我個人小小的想法。
第一是烏梅丸「並主久利」的問題:
烏梅丸條文中有提到一句「並主久利」。「並」就是「也可以」,就是說,烏梅丸「也可以」治療某些長期腹瀉的患者。
其實這些久年腸胃失調的患者,也有很多有便秘的問題。那麼是不是長期便秘的患者就不能用呢?我個人小小的經驗認為,「長期腹瀉」只是「脾胃的自律神經功能喪失」的一個表徵,重點在於恢復腸胃系統的感覺、蠕動、吸收功能。只要這些功能恢復,不管是便秘或腹瀉,應該都會改善。
因此只要有脈有症,對於便秘的患者,烏梅丸仍然是可以使用的。但如果脈象上在腸胃有熱結,或微細脈之下有沉緊象,不妨仿「大黃附子細辛湯」的方義,在烏梅丸中加入極少量的大黃。
第二是烏梅丸能否殺蛔蟲的問題:
烏梅丸的條文中還有一個治療「蚘厥」的問題,古代因為環境衛生的問題,腸胃的寄生蟲 ( 蛔蟲、鉤蟲、條蟲……等 ) 十分常見,烏梅丸也被認為是治療寄生蟲的藥,甚至認為烏梅丸具有殺寄生蟲的功效,是個治療蛔蟲的方子。許多人因此認為,既然現代已經沒有寄生蟲的問題,所以烏梅丸就無用武之地了。我個人小小的體會認為,並非如此。
烏梅丸的作用,在恢復「因為寄生蟲阻塞腸道造成的功能障礙」,因為蛔蟲等長期寄生在腸道內,造成了蠕動、吸收、消化的困難,人體也因此而疲倦、無力、消瘦。
因此不管是因為寄生蟲阻塞的所造成的問題、或是長期吃減肥藥或瀉藥造成腸胃元氣受損、或是長期生活飲食不正常所造成的腸胃功能失調,其造成的原因雖然不同,但治療的目的確是相同的。利用烏梅丸的「重口味」來重整腸胃的神經系統,讓腸胃的感覺、蠕動、消化、吸收等功能重新啟動。
更何況,醫書上也沒有記載說,吃了烏梅丸後隔天大便中會有寄生蟲,因此我們不應再將烏梅丸視為一個「治療腸內寄生蟲」的方子,而應該重視烏梅丸重整腸胃自律神經功能的力量,好好的去體會及學習這個如何使用烏梅丸。
以上是個人小小的經驗,與各位醫界的同好分享。另外,大陸劉力紅教授在「思考中醫」一書中,將烏梅丸下了一個方向,就是「溫少陰、啟厥陰、護陽明」。簡約而中肯,對於厥陰病的學習上,是個不錯的想法。讀者可以參酌。
烏梅丸的原文: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案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成病者靜而復時煩者,非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很抱歉又是一篇硬邦邦的中醫學術文,對於沒有在研究中醫的讀者,可能太艱澀了些,謝謝您又再一次看到了結尾……Tongue out。因為我很希望,藉由這樣的中醫學術討論,可以將自己治療眾多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後的小小經驗,與更多的中醫師分享,以造福更多的患者。謝謝大家,我們下回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