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轉貼】家有重症,兩大地雷

文章轉載自:李璧如醫師的FB



【轉貼】家有重症,兩大地雷

文◎李璧如 中醫師 



家有重症病人,得面對兩大關卡,首先是他自己的業習,若仍在自己的慣性打轉,不知悔改,無法完全遵照醫囑,那也只能看著辦!
 
其次,是周邊親愛眷屬的嘈雜意見,看似善意,其實正可能是把病人推向無底深淵的隱身劊子手。
 
關於業習這部份,剛剛一位重症患者的家屬告訴我,先生吃了水果,心臟似有寒氣排出,全身畏寒,得塞暖包、照烤燈頻譜儀才好些
 
從我進內觀作法工沒多久,就一路開方處置的因寒氣導致心包積水、心臟擴大、肺肋膜積水、腹水的重症病人,一路呵護,照三餐加宵夜這樣問候,現在症狀已見好轉,下肢積水已消,前幾天還背著我,開車到南部掃墓,星期六回診才讓我知曉。這也罷了,雖每一休息站都休息甚至睡覺,到底是活著回來;一家老小,不然是要怎麼辦?
 
但到這地步,你還要試過方知厲害,我問你,你究竟有多少本錢,可以這樣浪擲?這緊要關頭,你還要這樣胡搞瞎搞,那我這作醫生的究竟何苦,瞎操什麼心?這在西醫,不僅該住院,根本就該直接住進加護病房了。這階段出不得一絲差錯,竟還如此掉以輕心!那我還要管你嗎?
 
病,只是業習的後照鏡,沒看清自己狗屁倒竈毛病,病豈能真正斷根,遑論痊癒?

說過多少次,病人當然有自己該負的責任,這是你的,與任何他者無關。

一個「止」字,道盡其中奧妙,一個不知進退、不知適可而止的人,該休息不休息,拿來修復的能量耗費在世事應酬中,那他拿什麼來應付身體所需?痊癒的路途當然更見遙遠了。

醫囑必然是醫者從臨床中體會的道理,作為戒囑,以增療效;若對此還有所猶疑,那就不必行這個道,另尋高明吧。心志不堅,即使入了門,遲早還是會回到他的舒適圈,那也無妨,各行其道,不必勉強。
 
關於親愛眷屬這一部份,舉一個例子。
 
某病患糖尿病末期,宿難忌口,已到末病,神智甚至有些昏糊,看那光景也拖不久,我特別囑咐兒媳,僅可能讓老人好走,為之代煎水藥,僅收工本費。不料冬寒犯咳,竟未知會我,反倒來了一堆叔伯嬸姨,大家圍聚一桌,七嘴八舌指責這家人的不是,逼他們送醫。送醫後不得了,住院住加護病房,這下發燒啥的都來,點滴強效抗生素免不了,老人心衰撐了兩個月回到家,衛生所還每天來家裡盯著灌藥(說是肺結核,家人無感染)。大約一星期多就走了。
 
老人出院時,媳婦通知那些當初熱心關照的親朋好友,結果無人聞問。只是出一張嘴,害苦一家人,這不是鬼是什麼?

這種鬼還會以愛之名,隱匿在兄弟、子女、夫妻、好友,各種關係裡,在最關鍵、最六神無主的時刻倒打一耙。這是最防不勝防的鬼。

生病、生大病時,正是眾鬼橫行的時刻,啥直銷保健食品、這個那個名醫神醫,通通現形。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歡迎回應分享,以茲警世。


人性的貪婪怯懦,仙鬼凡人同一。來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http://www.watchme.asia/tw/watch/216885.html

















【轉貼】粥、飯、稀飯,千萬不要混為一談囉!

文章轉載自:紫林中醫



【轉貼】粥、飯、稀飯,千萬不要混為一談囉!

文◎紫林老師


我們學中醫、中藥的,必然要講究食材的品相,烹調的手法。如果你認同「藥食同源」的說法,那就更不會隨便將就的吃一餐,甚至,你會希望經常自己下廚。

飯:白米的熟透狀態,胃氣正常的人可以輕鬆消化,胃氣較弱的人可能會有一點負擔,白米中含有的津液不能充分吸收,會大量流失到體外。

稀飯:我說的「開水泡飯」,是白米最難消化的形態,嚴重耗損胃氣的料理。胃氣正常的人也會吃出病來,更別說胃氣弱的人。臺灣的「清粥小菜」裡的,經常都是「開水泡飯」。

粥:把白米煮到開花,熬出泔糜的狀態。特別是我提到的太極米漿粥,將白米中的津液透過適量的清水與火力全部熬煮出來,能將白米養胃氣的效果發揮到最大。

再補充一下:

粳米:養胃第一,能救人於危傾的重要中藥材。

秈米:消化時胃較吃力,胃氣較弱的人就不適合。

糯米:最難消化,需經適當烹調。但瘦弱的人常吃可以肥健。

小米:功效不在養胃,重點在於好消化。

小麥:功效不在養胃,但能引導心火與脾土結合。可惜目前市面上的小麥製品,像是:麵條、饅頭、餅乾、麵包,幾乎全是人工添加物,不堪食用。

很多穀類去殼煮了都會濃稠,許多地下根莖類的植物也會,但是會濃稠的食物不見得都是能養胃的喔。這是邏輯上的「反之不亦然」的條件。你看很多植物也會產生濃稠的湯液,像是芋頭,這類天南星科的植物就稱不上養胃,但是,影響肺的機會反而多一點。甚至姑婆芋,吃了是會死人的喔!「澱粉」就能養胃的話,一堆「玉米澱粉」添加物就會騙你吃下肚了……

 物性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知識系統,內容很龐大,也並非一般人云亦云的一知半解就可以說得透徹。有機會的話,我們再慢慢與各位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