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醫說:上中下取象悟紫蘇


文章轉載自:正安聚友會〜特別約稿:任之堂主人

 
 

醫說:上中下取象悟紫蘇 

作者◎曾培傑、陳創濤。 攝影◎油麻菜 

 

2014-01-25  
 

唐容川曰:“子主下垂,故性降;莖身居中,能升能降;枝葉在旁,主宣發,故性散。”

 

老師帶眾學生,在山腳下開闢了一片菜園,種上了南星、半夏、金蕎麥、紫蘇、薄荷,其中紫蘇收成最大。 

 

蘇葉皆散,解表散寒

 

余浩老師指著這些紫蘇說,你們看這紫蘇,它身上有幾味藥啊?

 

一般初學者只能想到蘇葉發散風寒,老師說,還有蘇梗、蘇子,你們回去想想,為何蘇葉主散,蘇梗主通,蘇子主降?

 

這紫蘇身上不同部位用藥,也隱含著天地人之道啊!

 

我們回去參究,果然,這裡面就有升降之道。

 

《黃帝內經》說:“本天親上,本地親下,而升降浮沉之理見矣。”

 

這蘇葉葉子輕薄,迎風飄蕩,本天親上,不斷往高處,往外面長,故而能夠辛溫發散,有解表散寒之意,故曰“凡葉皆散”。

 

它能夠散頭目肌表之邪,大有“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意。所以我們治療病人外感風寒,內傷食滯常用香蘇散加味。

 

蘇葉開散風寒,香附、陳皮理肝脾之氣,再加上甘草調和。四味藥,理法明瞭,治病取效。

 
 
 

 
 
蘇子皆降,止咳消痰

 

這蘇子質重,性下降,大有“諸子皆降”之意。

 

本地親下,這子結成後,它就要往下墮。所以它能夠降濁陰痰濕,從肺中下入大腸。因為肺為五臟華蓋,為天,大腸處六腑之下,為地。

 

蘇子成熟後,從天而降到底下,所以它墮痰下氣之功甚佳,能夠降氣消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所以我們在治療病人宿有痰飲,容易打呼嚕,特別老年人咳喘久不癒,胸中吐痰不已,常選用三子養親湯合二陳湯,很快就把痰氣順降下來,使肺中恢復清朗之象。 

 


  

蘇梗中空,通降脾胃

 

這蘇梗居中,中空外直,就是一個連通上下的通道,通道就善於流通氣機,所以蘇梗偏於理氣寬胸,這梗對應的是人體胸肋,所以凡胸肋胃脘有結氣,它都能通能降。

 

我們常用中空三藥,蘆根、竹茹、蘇梗,來治療肺胃不降,引起胸中氣阻,哽而不下。

 

比如梅核氣、打呃、噯氣、脅肋脹,這時會選用中空之藥,來助其胸中通暢,陽明脾胃通降。夫六腑者,乃中空也。六腑以降為和,通降六腑是治療大法。

 

這樣我們通過取象的思路,不僅瞭解了蘇身三寶,進而可以領悟藥物不同部位裡頭的升降之道。 

 



  

舉一反三,取象用藥

 

所以《本草備要》上說:“葉發汗散寒,梗順氣安胎,子降氣開鬱。”這樣我們就去參植物也分為上中下三團氣,對應人體,也分為上中下三焦。

 

這樣再去想,就能得知諸花葉多升散,諸子仁多順降的道理了。

 

為何薄荷葉、橘葉、藿香葉,大多能如羽毛般往外表,宣上焦之氣。

 

而小茴香、萊菔子、瓜蔞仁,卻偏於往下滑降,理下焦之氣,或引上焦之氣下行。

 

而中間的像各類藤本植物,大多用它們的莖,如雞血藤、紅藤、青風藤、絡石藤等,它就善於疏通中間經脈氣機,把瘀滯之處打開。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2014農曆年賀歲平安〜



 

2014農曆年賀歲平安〜
 
 

 
(yoroko 製作) 
 
 
 
 
 
 

 
 
 

 
 
 
 
 

【轉貼】寒氣重者,豈能長期服用黃耆?


文章轉載自:李璧如醫師的FB

 

【轉貼】寒氣重者,豈能長期服用黃耆?
 

文◎李璧如 中醫師
 

2013-03-02
 

*臉友答問錄:寒氣重者,豈能長期服用黃耆?

 

Q:小孩1Y9M,之前由婆婆帶(現在帶在身邊了),但我發現小朋友臉頰(落腮鬍的地方)一直出疹。但他們一直以為小孩很熱(高雄真的很熱),所以才長疹,電扇必須長期直對小孩吹,他才睡得著!

  

可是我覺得那是過敏或所謂的異位性皮膚炎,我想開始改善他的體質,天天在湯中加一片當歸、黃耆、紅棗,可以嗎?我真不想每天幫他擦類固醇藥膏!

 

A:他需要排寒,越寒的人通常越怕熱—電扇長期對他直吹,好可憐。這小孩若不趕快處理,苦頭還在後面。

 

當歸、黃耆、紅棗,當然不適合長期吃;有人易當歸為枸杞,把這三味自古常用的藥,安上己名謂之「ㄢ嘀湯」,說能提高免疫,預防感冒。

  

事實恐怕不是這回事。那種寒鬱於裡、非常怕熱的人,若長期服用,恐怕更不容易散熱,也不流汗,導致裡寒更甚。體虛失眠的人,服用一段時間後,更是氣有餘化火,只怕陽亢更甚。

  

為什麼呢?

 

第一,外感隨時可能襲人,潛伏期一般人不易察覺,此時若吃了補品,尤其像黃耆這種藥材(雖列為食品,但它的確具有藥性。十全大補湯也有黃耆),容易把表氣鎖住,風寒無從外散,悶鬱在內,該從表解的異位性皮膚炎、鼻過敏、氣喘…,怎麼會好呢?

 

第二,失眠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心血、肝血不足,陽氣飛越,這時應該設法讓該歸藏的潛降下引,而不是再讓這些升提藥,引動浮陽,躁擾生事!

 

黃耆是窮人的人參,然而中醫運用黃耆,必定方方面面考量周延;取中藥而用西醫藥理來詮釋,這硬掰的啥變形東東,跟中醫完全是不搭嘎的兩回事。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轉貼】理解食物的物性:薑


文章轉載自:蘇明達的FB


 

【轉貼】理解食物的物性:薑 

 
文◎蘇明達 中醫師

 


 

 
薑是平常不可缺少的食材,色淡黃,氣味腥香,味辛溫辣,本性屬土金,發中州氣,帶金性,氣外發走竄全身,所以能散風寒,暖腸胃,常用於去腥調味。
 
再細看,薑皮走表強,可以發散寒濕,是薑最重要好用的部分。生薑肉辛溫性強,金性強,氣內聚,瀉脾胰熱,去風寒,擴張微血管,對胃黏膜具刺激性,消化道蠕動加速,因此適量可以止吐健胃。但是單吃生薑肉往往太過辛辣,薑又是越老越辣,辛辣會導致黏膜充血發炎,咽痛咽乾甚至胃炎,胃肌肉緊縮僵硬,因為血管的緊縮,會造成血流加速往末稍衝,造成發熱的假象,實則心臟會不舒服,咽喉會有塞住的感覺。
 
因此吃薑不可以去皮,必須將連皮帶肉一起吃才會舒服,而且量不可過多。如果是要解風寒一小片嚼一嚼就可以了,生吃薑就是一點點,若是要炒菜煮湯,可以多一些,因為味道會變淡,但最好不要讓辣味太重,不然會越吃越上火。
 
冬令最受歡迎的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之所以常常讓人吃了咽喉胃很難受,原因多半是薑放太多而缺薑皮,或是薑太老,經典做法又以麻油爆炒過最香,辛辣味更濃嗆。偏偏大廚們又喜好加上許多所謂「進補」的中藥,補藥藥性多辛溫燥熱,實際上就是會讓胃充血發炎,因此更容易飢餓,吃得更多,也因此這一味讓許多人無法抗拒,但這種料理,並不宜多吃。
 
一般所謂「進補」,常常只是身體吃的很飽、很熱、臉很紅、很滿足,這樣只能說是「補充原料」,真正補到的能量很少。過多用不完、用不到的「庫存原料」,反而增加負擔,進補肥肉,也造成許多潛在的傷害。所謂熱補,熱是自己感覺很熱,事實上並不是補,而是緊,緊到胃變硬,火氣出不來,鬱熱在內,反而難受。所謂的「寒症」「厥陰症」常被誤認為「虛症」,虛症是元氣虛、臟氣不足,無法用藥食進補,只能導引,所謂寒症事實上是「弱症」,虛和弱是不同的,自我感受的「寒熱」、症狀的「寒熱」和外邪的寒熱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俗話說「薑是老的辣」,老薑辛熱重,水分少,越老金性越強。由於治療上的需要,通過不同的加工炮製,就分為生薑、煨薑、乾薑、炮薑等數種。生薑性溫味辛,氣外飆而長於發散,又能溫中而止嘔,多用於外感風寒及胃中寒飲等症;乾薑(烘炒而成)辛散之性已減,而偏於治裡寒之症,故以溫中回陽、溫肺化痰為主;炮薑又名黑薑,是生薑炒到接近炭化,氣內聚已無辛散作用,故以溫經止血及溫中止瀉為它的專長。因此,前人有「生薑走而不守,乾薑能走能守,炮薑守而不走」的說法。至於煨薑,是用生薑煨熟,比生薑則不散,比乾薑則不燥,其性與炮薑略同而力較遜,專主溫裡而治胃腹冷痛。
 
以上是大致的分類,薑的作用要看炒到什麼程度,越黃越發散,越黑越內聚,用油爆炒完全是燥熱。中菜與中藥的處理是很細膩手工的,能「剛剛好」叫做功夫,差一點點會差很多,並不是東西有什麼成分就會有什麼效果。同樣是薑,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作用,補湯到底能不能補,不是加一堆中藥,吃的熱呼呼就有用。
 
薑可以驅寒,並不是薑很熱熱能抵消寒氣,而是發胃氣出到表,使體表循環加速,神經活絡,使體內火氣發散,受寒緊縮的體表可以放鬆而有免疫力。在醫裡上,寒邪屬水,真正外感中寒。要散寒宜木宜酸,如紫蘇梅是很好用的。老薑、乾薑用在失溫,受寒太過出現弱症,心與血脈無力,將心臟、血管緊縮,加紅糖緩刺激並提供熱量,兼以養胃,使身體能保持足夠溫度。油爆薑或炮薑脫水更燥,吃了胃會更熱,不是相當的心胃弱症不宜用,誤用心臟會變硬、腸胃發炎、黏膜灼傷,咽痛鎖喉,體內很熱散不出來,會很不舒服。
 
濕為土邪,宜金性瀉,薑本性是化濕邪,發散肌肉鬱熱,適合濕氣重的地方使用,天寒熱皆可。薑氣很發散,要袪表寒用一點薑皮很快,了不起一小片薑即可,平常用薑烹調也不用多。用老薑機會比較少,因為現在環境往往過於乾燥,不像江南四川那麼潮濕,不應還在用幾十年前的觀念,一遇冷就直覺喝薑湯、吃薑母鴨、麻油雞。現代人平常吃太好,胃已經常常在發炎,營養用不完,再吃這麼燥這麼多肉,心胃會熱出問題,胃氣不能出末稍,手腳會越冰泠,胃熱不能散,小則腹瀉口瘡,大則胃癌、穿孔、心臟不跳,更嚴重的會造成膽囊發炎。台灣人常常用薑怕不夠強,口味下很重,加辣加蒜,這樣實在不是健康料理方式。
 
吃薑過多過辣,喝茶可化解,可以加一點鹽巴,紫蘇梅汁也可以,如海帶、海藻也是解藥,原則就是以鹹瀉辛燥,以酸放鬆神經,用薄荷也可以消除辛辣,薄荷冰淇淋加一點鹽巴就很棒。但單吃甜食無法解,只會更不舒服,不妨嘗試看看有多難受。
 
嫩薑水分多,色淡帶紅黃,辛香較淡,瀉脾胰熱而生腎,以糖醃製緩辛辣益腸胃,加鹽、醋、酸梅汁可使辛辣轉為酸甜,因而可以舒緩心胃。製作良好的嫩薑,在夏日冰涼來吃相當爽口下飯。
 
薑有很多種,一般料理用的薑以北薑為主,其他如南薑、野薑、薑黃、鬱金、莪朮,各有不同效果,不在此討論。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一碗白糖水引發的思考


文章轉載自: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任之堂主人博客

 

一碗白糖水引發的思考 

任之堂主人◎余浩

 

2014-01-22
 

前段時間,有位外地的朋友因為雙膝關節發涼,冷痛多年,我運用陰陽九針配合藥物治療,患者很快得以康復,離開十堰的時候,該朋友特意告訴我他治療精神狂躁證的妙招,希望此方對我有幫助,借此能幫助更多的患者。該方法其實很簡單,但蘊含的醫理卻不簡單。現公佈如下:

 

取白砂糖半斤,放入鍋中,小火慢慢融化,用鍋鏟慢慢炒,炒成焦糖漿,聞起來有焦苦的味道,然後放入開水一碗,煮化所有的焦糖,這樣一碗黑黃黑黃的治療狂躁證的糖水就算搞定了。用法是一次頓服,一天一次。患者喝上這種焦苦味的糖漿水後,病情會很快緩解。

 

聽完這味朋友的講述後,我忽然恍然大悟,對很多疾病的治療也有了新的認識,心中的許多疑惑也得到了解答。

 

精神狂躁的患者,常常心意識靜不下來,就好似在高速路上行駛的汽車,刹車壞了一樣,這樣的患者常常半夜起來,或哭或笑,胡言亂語,精神亢奮,其實這就是“心主神明”出現了障礙,能讓患者的心靜下來,就算只是靜下來一分鐘,身體也會自己修復自己,重新回歸到平衡。

 

國不可一日無君,人不可一日無心。

 

這碗糖水,看起來很普通,但卻將中醫理論“焦苦入心”、“甘能緩急”運用的非常妙。通過焦苦之味,引藥入心,借助甘味來緩急,這樣服用之後,患者心就不急了,心為君主之官,心靜下來,就開始發揮君主的作用了。

 

傳統上對於精神狂躁的病人,認為“重陽必狂,重陰必顛”,常常會使用瀉下的藥物,折其陽,瀉其熱,大黃、芒硝,常常是首選的藥物,其實患者表現為一派陽盛的背後,往往是一派陽虛,陽氣向上向外發散太過,運用瀉法之後,患者必然呈現出虛的狀態,而不是平衡的正常狀態,虛實常常是相伴而行。不從患者表現的陽亢入手,而是直接從心主神明入手,通過心的君主作用,讓身體建立一個新的平衡,的確是高招啊。

 

白砂糖炒焦黃後,自然不會有抗焦慮的成份,卻能起到鎮靜安神的效果,是不是就如我上面分析的這樣呢?如果其他疾病,只要是心意識控制不下來的患者,都可以運用呢?除了白砂糖,其他的藥物可不可以代替呢?

 

我開始借用中醫理論,借用自身體會,借用臨床案例來一一驗證。

 

前一段時間,我由於晚上看書太久,反覆思考一些問題,大腦靜不下來,入睡困難,如是我便自己給自己煮了半碗焦糖水,沒想到喝完後,心很快就靜了下來,也不著急,不停的打哈欠,想睡覺了。

 

體會了白砂糖炒焦後的效果,我開始琢磨,用甘草炒焦黃,炒出焦苦味,利用甘草的甘味緩急,利用焦苦來入心,是否也是有上述的效果呢?

 

通過實踐,果然如想像中的一樣,焦苦入心,甘能緩急,只要嚼上一兩片焦苦味的甘草,心神立馬安靜下來,中醫理論,誠不欺我。

 

有位外地來的患者,自述每當看書時就非常的煩躁,心無法靜下來,神情焦躁,身體畏寒,處以焦甘草50克,配以少量的荊芥、防風,患者服用三天後,身體大為好轉,心靜了,全身也不畏寒了。

 

有個外地來學習的學生,多年來常常心神無法控制,消耗體內精血太過,常常心慌氣短,深夜因氣短、心悸、心慌,無法入睡,授之服用焦甘草,當晚服用一片後,自覺心臟跳動非常有力,心神得以回歸,此後常常含服焦甘草,同時配合服用五子延宗丸,身體逐步康復。

 

長期失眠的患者,心意識控制不住,徹夜難眠,重用焦甘草,患者服用三天,病情大為改善……

 

現實生活中,由於人的欲望太多,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太大,心常常無法靜下來,當心無法入靜的時候,心主神明的功能就會慢慢喪失,心為君主之官,其君主之位,也會慢慢喪失,失去了神明,失去了君主,身體內的氣機就會逆亂,五臟六腑各自為政,患者就會感到百般不適,而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出任何問題,患者就會處於焦慮和焦躁狀態,鎮靜和抗焦慮,只是打壓或者麻痹身體的反映,真正要做的是恢復心主神明的功能,恢復心為君主之官的地位啊。

 

借用焦苦入心,借用甘能緩急,這樣心神就會靜,“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當心靜了,一切都開始回歸了,五臟之氣各歸其位,身體內的氣機開始有序迴圈,升降出入,降本流末,而生萬物啊。

 

如果心靜不下來,無法安然入睡,無法正常工作,無法正常生活,不妨喝上一碗焦糖水,緩緩急,然後再改改生活習慣,讓生活的節奏慢一點,讓心的運轉慢一點,這樣你體內的君主之官,就會穩穩坐在君主之位,天下也就太平了,還何愁逆亂之賊呢?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大血藤


摘自〜《任之堂跟診日記》P.77 

 

大血藤 

(曾培傑、陳創濤整理)

 

28個病人,65歲,退休工人,性格倔強,得了大腸癌。
 

這男人自己得了重病,卻自己扛著,他說不告訴家人,不能讓家人擔心。
 

老師給他開最精簡的藥,我們一看老師算的價錢,就知道老師對重病患者,還有經濟能力差的病人,都是只收成本價的。
 

這病人非常明顯,寸脈不足,腸道不通。他說,大便不暢,不規律,好久了。
 

我們從病人這句話,就可以知道,凡大便不規律,不通暢,這都是小事情,但長久沒有調過來,却是大事情。
 

老師的思路,就是給他開通腸六藥跟癌瘤五藥。
 

通腸六藥即是火麻仁、豬甲、苦參、艾葉、金蕎麥、紅藤。
 

癌瘤五藥即靈芝、扣子七(珠子參)、蚤休、沉香、穿破石。
 

癌瘤五藥,是老師在道醫會上取回來的,因為綠壽茶比較難找,所以老師用穿破石代。
 

這病人吃後,來複診說,身體感覺大便排得很暢快,很規律。整個人都輕鬆多了。注意這輕鬆二字,是疾病向癒的關鍵。
 

《神農本草經》上說“輕身””不管是啥病,服藥後會覺得輕鬆順暢,這是用藥到位的表現。針灸上把有效叫做“得氣”,而用藥上卻可以稱之為“得藥”。
 

老師說,這個可以做成醫案,癌瘤也沒有什麼好怕的。病人藥後,整個脈象完全變了。脈象流利通暢了,老師就有足夠的信心幫他治療。
 

這個病人,我問老師要不要用上大血藤,大血藤治療各種腸癰,效果很好。
 

老師說,通腸六藥中,紅藤就是大血藤啊 ! 我們馬上明白了,原來老師早已考慮到了,治療各類腸道積滯息肉都少不了紅藤、金蕎麥。
 

特別是這紅藤,又叫大血藤,色紅能走血脈。可以活血止痛,由於它是藤類,善於通,人的整條腸管就像一條藤。大血藤能清熱解毒,祛腐排膿。由於它藤類善通的個性,還能把這些膿腫息肉搬運出肛門去。所以這大血藤一味藥,是各種婦科、外科、骨科多種炎症病變的良藥。

 













 

 

 

 

過節過劫


文章轉載自:大紀元電子日報。生活:健康養生

 

過節過劫 

文/溫嬪容(明慧中醫診所院長) 

 

20140122
 

每當節氣更替時期,尤其是過年、清明節、端午節與中秋節這些大節氣前,時不時地就聽見救護車穿街走巷嘶嘯而過,紅白帖子齊飛。這到底是在過節還是在過劫?只能說「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一位62歲的女性,眼睛紅腫睜不開,病程已有3個多月,一直都沒好,常感覺胸悶、吸不到氣,整個人吃不下,也睡不著,就算吃了安眠藥也只能入睡2小時。我問:「妳以前會這樣嗎?」她搖搖頭表示,身體一直很健康,也很少看醫生。我再問:「那妳家有發生重大變化嗎?」話還沒問完,看她兩串眼淚直奔而下!我把面紙遞給她,接著按她的神門穴,然後在旁邊等她的情緒穩定一點,因為等待也是一種精神治療,能表達出我的誠意與同理心。

 

她如泣如訴地敘述:她68歲的先生,身體一向很健朗,中秋節前應朋友之邀去賞樹,酷愛植物的他,好心為朋友剪枝,一不小心從樹上跌落,當場死亡!她在毫無心理準備之下,突然失去老伴,悲苦地不能自己,每天以淚洗面,生活大亂,一直無法恢復。

 

「金風吹柳蟬先覺,暗送無常死不知!」聽完她的敘述,我心想要如何解救眼前這位傷心人?因為世間最可怕的人,不是小人,不是壞人,而是無明的人!

 

我說:「看來你們夫妻感情很好,其實妳先生沒有受很多的痛苦,而且死在他喜愛的樹下,死得其所,他可能含笑在天上,看著妳反倒覺得妳好可憐!」她的表情緩和下來,沒有再擦眼淚了。

 

我告訴她說:「妳知道嗎?妳身邊有妳前世的丈夫,還有累世的丈夫,有的跟妳擦身而過,有的在妳的生活圈中,妳卻都不認得他!」她滿眼淚水愣愣地看著我。我接著說:「妳現在還在這裡哭,他可能早就投胎去了!已在別人家裡是3個月的健康寶寶,正吸著奶嘴呢!」她終於破涕為笑!她問我說:「有這麼快嗎?」我回答:「死亡是另一種生存,不然怎麼叫往生?只是另外空間的時空和我們這裡的時空不一樣!」

 

我繼續說:「妳悲傷到這樣,已經傷了肺氣,所以常胸悶,吸不到氣,淚多會傷肝,吃不下就會肝血不足,而且目為肝竅,所以眼睛就會看不清;肝藏魂,妳魂不守舍的,怎麼會睡得著?老天看妳太辛苦了!年輕時為孩子打拚,中年為先生打理,現在要讓妳好好為自己活著,哭壞了身體會造成兒女的負擔。其實生者為過客,死為歸人,藉此可以認真想一想人生的意義吧!」

 

於是替她針灸處理:安神針合谷、神門、四神聰穴;眼睛針風池、承泣、睛明穴;腸胃針足三里、內庭穴;胸悶少氣針百會、內關、關元穴。針灸30分鐘後,她神清氣爽地回家開始好好過日子了!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疲勞綜合征用蒼朮、白朮泡茶喝


摘自〜《任之堂跟診日記1P.80 

 

疲勞綜合征用蒼朮、白朮泡茶喝
 

(曾培傑、陳創濤整理)

 

13個病人,非常有代表性。按病人的說法,他是得了疲勞綜合征。年紀輕輕,又沒什麼重病大病,老是覺得自己很疲勞很困。

 

老師說,神不足則思睡欲倦。《醫學傳心錄》說:“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這種病人不僅易困,而且非常容易感冒,西醫常稱之為胃腸型感冒,反反覆覆,最後得慢性鼻炎。這種抵抗力差,免疫力低的體質,從中醫來看就是脾虛,脾虛該怎麼辦 ﹖《治病主藥訣》中說“脾胃受濕身無力,倦怠嗜卧用白朮。”這白朮一味藥乃振奮脾中清陽的神品。

 

老師摸他脈後,說這是中焦關部有瘀滯,是脾胃滯塞,清氣升發不上來。老師便叫我開桂枝湯和玉屏風散。玉屏風散中,蒼朮20克、白朮40克聯用且重用,還加入葛根30克,川芎20克。

 

老師說,頭暈易疲勞都是因為大腦缺氧,平時病人多思慮少運動,導致腦供血不足,中醫認為脾虛濕盛,使得清陽不升。

 

老師在《萬病從根治》中也常建議這樣的病人用蒼朮、白朮二藥泡茶喝,等量各10克,對於平時少運動多坐電腦旁的白領階層來說,有一定的效果,可以讓清陽上升,緩解頭部暈暈沉沉。加入葛根、川芎,專治腦供血不足。

 

這四味藥蒼朮、白朮、川芎、葛根,是專門健脾除濕、升發清陽的。既然清陽都已經出上竅了,那接下來就要解決濁陰出下竅的問題了。

 

下竅是排濁的,主要是大腸與膀胱,老師加入雞屎藤30克,火麻仁20克。

 

雞屎藤消腸中積垢,火麻仁潤腸通便,令積垢排出,而黑豆20克便把濁水往腎、膀胱一收,通利之中帶補,則濁水去而精氣生。這三味藥,便是解決濁陰出下竅的問題。

 

方藥為:桂枝15克、白芍20克、生薑15克、大棗4枚、炙甘草8克、黃耆30克、防風10克、蒼朮20克、白朮40克、葛根30克、川芎20克、雞屎藤30克、火麻仁20克、黑豆20克。3劑。

 

年輕人本來就沒什麼大問題,就是懶了些,他吃了老師三付藥後來複診,精神得很,他說最大的改善就是以前整個頭背部早上都暈暈沉沉,現在不這樣了,走路的勁頭也足了,於是再守方進藥。

 

這種疲勞綜合征的病人,由於缺少運動,血脈走得很慢,所以飲食上要特別注意,凡黏性食品應少吃不吃,哪些是黏性食品 ﹖如雞蛋、糯米、肥肉、糖果、雞肉等。這些東西一吃入腸胃,便黏黏糊糊的,容易生痰濕,阻礙血脈流動。

 

最後少葷多素,盡量少吃或不吃有血的東西,起碼保證晚上那頓是全素,符合“早餐好、中餐飽、晚餐少”的養生原則。而且因為晚上萬物歸藏,人陽氣減弱,過食、飽食或食難消化之物,都會讓人昏沉,困倦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