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苗最怕倒春寒看小孩食積脾虛
作者:曾培傑、陳創濤
《黃帝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許叔微曰:“留而不去,其病為實。”
有個美國的小娃子,來任之堂看病,他爸媽帶他過來。
這小娃子不到十歲,額頭上卻起青筋,胃口不好,沒有小孩子應有的朝氣。
他媽媽問,這是怎麼回事?
老師便反問她,你們小娃子在那邊,是不是常吃生冷涼的東西啊?
他媽媽說,對啊對啊,即使喝飲料,也是從冰箱裡拿出來的,都是冰水,每天都會喝到。
老師搖搖頭說,這還得了,霜雪容易殘害弱苗,春天的莊稼最怕倒春寒,正發育富有朝氣的小娃子,最怕生冷寒涼。你看喝到額上都沒有紅潤之氣,都長青筋了。這生冷的東西,不能再吃下去了。
他母親無奈地說,沒辦法啊,在學校裡想要喝水,也是從冰箱裡拿出來的。
老師說,那你也要放熱了再來喝。
他媽媽又問,為何小娃子容易感冒,沒胃口?
老師說,小孩子生病是大人沒教好,這娃子脾胃吃傷了,所以容易招那外邪,他裡面臟腑元氣都不夠,就不會分出陽氣來固護肌表。再加長期吃生冷,腸道裡面積滯必不少。你看,他手心是熱燙的,舌尖也紅,說明裡面有積熱發不出來,通不下去。
然後老師就給他開四君子湯合開胃三藥,加上柴胡、黃芩、羅漢果。
小娃子一吃完藥後,他媽媽又帶他回來複診,說,過幾天,就要回美國了。
老師問他,吃了藥覺得怎麼樣?
他媽媽說,以前都沒見他吃那麼多,現在吃完藥後,胃口大開,飯量增了。而且這藥也不難喝,小孩子他吃了後,還覺得挺舒服的。
老師說,行,就這樣吧,讓他保持下去,身體就不礙事了。
老師隨後跟大家說,為何小孩病要調肝脾,為何古人常說,萬病不治,必尋到脾胃中去,才有可治之機?
為何病人容易招風感寒,為何他長期食納差,胃口不開,我們該怎麼調呢?
為何給小孩子開藥,如果孩子不喜愛中藥的味道,要加上點山楂或羅漢果,可以改善口味呢,也可以增加胃口?
原來小孩有個特殊的體質,叫做“肝常有餘,脾常不足”,有餘當疏泄,不足當培補。所以常用柴胡疏肝氣,黃芩瀉膽熱,用四君子直接補中土脾臟,使化源充足,這樣正氣存內,外邪就不容易干擾了。這是扶其正以治本,俗話說,門內有君子,小人就呆不住了。有四君子湯護住內臟脾胃,邪風之氣就不敢來干擾了。
但病人長期吃生冷,腸道有積滯,沒有化開的話,納食就香不起來,這時老師就用開胃三藥,木香、山楂、雞屎藤,這些腸道中的食積一化開,納食就香噴噴的。所以整體的治療思路就是用柴胡、黃芩、四君子湯升肝脾,用開胃三藥加羅漢果降膽胃。這樣虛能夠得補,食積能夠得化,病便得除。
至於加上山楂或羅漢果可以改善中藥口味,這點也很重要,平時少喝中藥的小娃子,為了讓他第一印象對中醫不排斥,所以首先要照顧湯藥的味道,因為你得讓他喝得進去,治療才能起作用啊!
再加上這山楂為何能夠消積化滯,我們看那些用山楂泡過水的杯子,原本杯壁周圍有污垢的,居然可以變得潔淨起來。所謂這些現象表明,酸味的中藥,有一定軟堅散結消積化滯的功效。在小孩子有積滯的基礎上,常加入山楂、雞屎藤,或烏梅、白芍、陳皮,可以幫助腸道洗個澡。
你們回去想想,為何人體瘀濁會停留,僅僅從疏通血脈腸道,能不能夠把瘀濁搬走呢?
為何說真正把瘀濁搬走的靠的還是內臟的動力,人體的正氣,肝脾強大,膽胃才不容易留著?
你們去看看河流水充足,河底就不容易沉澱垃圾,河流水變少動力不足,流速變緩,拉就就沖不走,所以在治理上,是去減垃圾,還是去加大水力呢?
我們兩手都要抓,強大內臟以增強氣血源頭動力,通降六腑以增強身體排濁功能。這就是為何要臟腑同治的道理。
參究提示:
1、脾與胃相表裡。
2、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