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屠呦呦善用中醫智慧 靠青蒿素拿諾貝爾獎

文章轉載自:中央通訊社


屠呦呦善用中醫智慧  靠青蒿素拿諾貝爾獎


發稿時間:2015/10/05 20:27           最新更新:2015/10/05 22:30

 
大陸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她以青蒿素在抗瘧藥物上的創新研究,造福全球許多貧困地區的居民,也讓中醫在現代醫學的應用受到注意。(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www.nobelprize.org 

(中央社台北5日電)大陸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她以青蒿素在抗瘧藥物上的創新研究,造福全球許多貧困地區的居民,也讓中醫在現代醫學的應用受到注意。

中國中央電視台報導,2011年屠呦呦在獲得美國生物醫學重要獎項拉斯克獎後,其得獎感言表示,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開發傳統醫藥,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她並呼籲開展全球合作,使中醫藥和其他傳統醫藥更能造福人類健康。


屠呦呦生於1930年,她在1955年考入中醫研究院,除了在實驗室做實驗,還曾結合歷代古籍和自己在各省採集樣本的經驗,完成「中藥炮炙經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

屠呦呦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投入青蒿素研究超過40年。漫長的研究生涯要回溯自1967年,而中醫古籍對她的研究有突破性影響。


1967年大陸緊急啟動「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的大型專案,當時惡性瘧原蟲對老一代抗瘧藥已產生抗藥性,如何發明新藥成為世界性的棘手問題。

屠呦呦當時被任命為此專案的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她翻閱歷代本草醫書,四處走訪老中醫,然後在2000多種方藥中整理出一張含有640多種草藥、包括青蒿在內的「抗瘧單驗方集」。


她在西元4世紀東晉時期葛洪的著作「肘後備急方」中得到啟發,認為常用的水煎法會因為高溫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因此採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經過190次的實驗失敗,屠呦呦1971年在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92年,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提取物。1041005
  




大陸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她以青蒿素在抗瘧藥物上的創新研究,造福全球許多貧困地區的居民,也讓中醫在現代醫學的應用受到注意。(圖取自諾貝爾獎官網www.nobelprize.org
  

中草藥抗瘧有所本  諾貝爾獎終於肯定


(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5日電)中國大陸學者屠呦呦發現抗瘧藥青蒿素,今天成為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肯定的中草藥學者,屠呦呦從中藥典得到靈感,從青蒿草提取抗瘧藥,填補另一抗瘧草藥奎寧的不足,造福世界。

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陳正成專攻蟲媒生物傳染病,他說,在傳統中醫藥古方之中,早就有青蒿等中草藥治療瘧疾的紀錄。

陳正成指出,晉朝醫學家葛洪的中醫方劑學名著「肘後備急方」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抗瘧記錄。


陳正成指出,青蒿抓一把折枝,絞汁後就喝下去的紀載,給了屠呦呦線索,發現從新鮮的青蒿提取青蒿素,可以治療瘧疾。

在傳統中醫領域,認為瘧疾是因瘧邪,在「內經」中稱為瘧氣,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中醫藥典籍記載,青蒿草有解熱、治寒、鎮痛等效果。

在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之前,抗瘧藥物只有奎寧,這兩種藥物都源自植物草藥。青蒿為菊科植物黃花蒿,奎寧來自茜草科植物金雞納樹。

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羅一鈞比較這兩種藥,奎寧容易使患者發生頭暈、耳嗚、心悸等副作用,而且常因為患者出現抗藥性,導致治療失敗;相形之下青蒿素藥性溫和、有效可補其不足,降低患者死亡率。1041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