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天吃冰,「熱包寒」傷身
作者:李璧如(身心靈全面觀照的人文中醫)
2015.07.31
端午節,午月午時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的時候,七歲的小任在嘉義外婆家,那天曾經停電四小時。他先吃了二杯冰的香蕉牛奶汁,又在大太陽下大跑大玩。當天中午就開始發燒,燒了幾個小時,渾身發燙,無汗,沒有用溫度計量,估計應該至少40度。
因為藥帶不全,媽媽就先給他吃點顧護脾腎的藥,接著煮薑水泡腳。經過這番處置,之後飆大汗,冷不防就出現熱筋孿。
這時已是傍晚,媽媽打電話給我。我請媽媽先觀察,夏天這種狀況很常見,叫「熱包寒」,熱氣把寒氣包在裡面,汗沒有出來,就會熱得像火爐一樣,內外無法交通,燜著燒。可是等到汗一出來,又太快太急,鈉離子快速流失,是很危險的狀況,所以才會熱痙攣。
中醫講陰陽,這狀況是「陰液迅速流失」,所以我只跟她講,準備白粥,不需要再加葱白、薑,只加點鹽,如果有紅棗也可以加幾顆,粥熬久一點,然後喝上面那一層湯水,所謂「米油」。他們當夜就帶著熬好的米湯,連夜開車回台北。
小任熱痙攣後,就累得睡著了,睡一覺起來喝點粥就好了,活力正常。翌日身上出現一些大顆的紅疹。我看過私訊傳來的照片,判斷那些是熱毒,就請媽媽買一點菊花,泡水喝,孩子也有點咳嗽,這是好現象,表示寒氣有路走,有在排。菊花偏涼,有外散的功能,再配一些溫性的感冒藥,帶一下路,就可以把悶鬱在底下的熱氣帶走。
不過媽媽沒有買到菊花,只好吃了二次蓮藕粉調的羹,可以加一些蜂蜜。孩子到當時都很好,只有紅疹仍然顏色鮮明。下午我告訴她可以用一點點西瓜底下的白肉連薄皮,煮水喝。結果晚上十一點多,媽媽打電話來告知又發燒了,一問之下才知媽媽弄了一碗滿滿的西瓜皮煮湯,量太多、太寒,喝下去之後,孩子咳嗽時痰溼變得很重。當然呀
! 並不是說有熱就可以吃涼的。還好早上收到簡訊,半夜就退燒了。
這個小男生幼時住院兩次,該打的預防針也都打了,身體很寒,來我這裡一年多,沒有發過燒。熱痙攣那一剎那,就像中醫扎針後暈針,陰陽交泰,氣血大調整。可是一下子短時間的大飆汗,就要注意電解質流失速度不能太快。
這屬於「熱包寒」,裡面還有寒氣。媽媽後來說,他要去嘉義的前兩天就已經開始咳嗽、流鼻水了,竟還喝冰的香蕉牛奶!晚上打電話問我,夏天是否可以吃點涼的? 絕不是這回事,沒搞清楚寒熱進退的層次,亂吃不行。
還有另外一個案例,約在端午節前十天或更早,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全身發燙,喊熱,嘴唇紅、舌紅,前額痛、兩日未排便、尿少,加上天象,判斷有陽明熱,要趕快疏解,因為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這兩條經脈從頭、面、胸、腹到腳,貫穿全身,外來的風寒邪氣悶鬱化熱,傷人的影響力就大很多。口述四味藥,讓他煎服,先拉開僨鬱之氣,表熱鬆開燒退,孩子就舒服了,第二晚再泡個澡,出一身汗就好了。如果遇到這狀況,西醫的處理方式就是打點滴,但點滴寒涼直接傷心包經,從心包經上去就會傷心臟。
要處理這種寒熱進退的問題,首先要掌握寒熱在表有幾分、在裡有幾分,我們斟酌進退的,就是這治病的關鍵。更複雜的,還包含溼熱因素,台灣就是溼氣太重,很多孩子燒了很久或是反反覆覆燒,沒有辦法清爽地退,多半夾雜溼氣。有溼就像油和在麵裡頭,如油入麵,變成纏綿不去反覆的狀態。所以不能完全用辛涼或辛溫的藥,必須寒溫併用,這兩個孩子都是出汗才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