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蘇明達的FB
【轉貼】大雪
文◎蘇明達 中醫師
癸巳年甲子月,2013-12-07 ,節氣大雪。臟氣旺膀胱,平脈石,五行與癸亥月近似,在氣主寒,如何因應寒熱快速交替是目前養生的重點。
今年冬季早冷、驟冷、乾冷,日夜溫差極大,極易受寒,引發心血管疾病。近日容易頻尿、夜尿、後背緊繃灼熱。若腎臟血液循環不好,常見心跳快、腦漲、失眠、甚至微喘,手腳冰冷、月經不正常也容易出現,最不舒服的,卻是脾胃與腦。冬至前後到年底,應避免穿太緊的鞋襪,頭太尖太硬的鞋,腳底指壓,以免氣逆上頭傷腦。
熱平衡是人體重要的生理機制,夏季暑熱高張,陽氣熾旺,血脈洪大擴張以散熱,表開而多汗,但暑熱傷心,多汗易心氣虛。冬季正好相反,風寒凜冽,陽氣內縮,血脈收斂,脈如彈石,表緊縮防失溫,血流聚於內臟,收藏休養,是天生自然的道理。
「風寒」會增加心血管的負荷,在冬季保暖驅寒,關鍵是心血管的狀態,心腎的血液循環順暢,胃氣能發散,呼吸要順暢才會暖起來。天氣寒冷最夯的是進補驅寒,但藥食進補只是補「發熱的原料」,吃得很熱未必能驅風寒,手腳往往越補越冰冷,一般所用補藥性多辛溫、辛熱甚至辛辣麻辣,吃多了會使血管加壓,血流快速,容易咽乾燥熱,甚至令人鎖喉頭痛,心臟更難受,甚至長痔瘡。
真正能驅風散寒的只有太陽,氣候寒熱的變化,源頭還是日光的消長。沒有陽氣激發身體的機能,用什麼方法禦寒都只有短暫的效果。人體自有的元氣就是自己的小太陽,善於運動導引,使自身的陽氣活絡,發熱效率高卻不鬱積體熱。常用的艾草、肉桂、桂枝、黃耆、人參,也是因為本性陽氣強,能引發身體陽氣外發,使身體能持續溫暖而解寒,免疫可加強,因此用量不宜重。用多了火氣不易散,反而會造成所謂「陽亢陰虛」的現象。
物質是能量的載體,是能量收斂的狀態,化學反應只是藥食的作用的一小部分,物質如何引導元氣觸發身體全面的機能,如何精準激發化學能之外更高的動能,是源於陰陽導引的基本概念。譬如艾灸,用瓦斯火點燃、用炭火點燃、用電熱點燃、用雷射點燃、用陽光點燃,看起來都是火,實際上陽氣的動能應該不同,給人溫暖的感受大不相同。用熱水取暖,水用電加熱、用瓦斯燒、用太陽能加熱、溫泉水的熱,感受也很不一樣,但要如何證實呢?過去煎煮中藥很講究火、水、器具、下藥順序,難道現在人比較高明就不需要嗎?是古人過於龜毛?還是人的感受果真不如儀器可靠?
禦寒先得保暖,不過穿發熱衣、帶暖暖包、包的像粽子一樣不透氣,門窗關的緊緊的不通風也不是好辦法,暖是夠暖,悶也會悶死人。身體要發熱除了營養、代謝、血液循環,氧氣不夠也熱不起來,即使穿再多也一樣怕冷。保暖也要顧及空氣流通,火氣能發散,有的保暖方法讓體表更緊縮,熱散不出去,悶熱過頭形同中暑。但是有人再冷也穿背心短褲、吹電扇,一年到頭發熱沒消停,似乎功力高強特神勇,研判多半是感覺神經與腦出問題,不是正常生理狀況。
一般而言,台灣平地冬季的寒冷,口嚼一小片生薑或蔥,一根桂枝多可以驅寒。也可以用紅茶、紫蘇、桂枝、金棗、枸杞子、糖同煮,有好的茶熱飲一杯比較有用,東北的酸白菜火鍋會比麻辣鍋適宜。驅寒真正有效的過程一開始身體會很熱,漸漸的火氣散掉會很冷,甚至感到寒氣在不同地方發散,最後心臟、腰會變暖,慢慢暖到四肢末稍,此時反而會感到周邊很冷,對冷熱恢復正常感知,人從緊繃變成放鬆,血脈趨於緩和有力,才能說是達成效果。
冷到面色發白,手腳冰冷的人才會需要麻油雞、老薑湯、辣椒,但是一般流行的配方煮法,未免有點太刺激,吃多傷心胃,又容易發肥。倘若吃補吃到鎖喉心臟亂跳,可以用菜脯煮茶或吃白蘿蔔湯,嚼薄荷葉、吃紫蘇梅可緩解,不然找醫生處理。千萬不要吃的渾身發燙燥熱後,還「刮痧拔罐」到「烏青」希望「滅火」,然後灌啤酒、冷飲「消暑」,一位朋友經歷過後如此簡單形容:「真的讓我快點死吧!」
相信吧!冬天這樣搞,很容易「真仙真死」,新聞常常有的,別不信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