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自學」是你的最重要能力
作者:周行一(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2016-12-10
當代最大的問題之一是貧富差距的擴大,正激起新形態的社會動盪,很多人擔心在社會轉動的過程中被拋棄在後,因此弱勢者希望得到更多的保護,勞工爭取提高最低工資、縮減工時、延長休假時間、擴大退休生活照顧等等,就是鮮明例子。
保護弱勢者最好的策略,是增加他們的能力,教育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最佳途徑,但是各國的教育體系顯然都失敗了,否則貧富差距應當在改善中,而非日形惡化。為什麼多數教育機構無法稱職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牽涉教育體制、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學習者的心態等因素,並非我們一般人能夠在短期內促使改善的,所以對個人而言,只想靠去學校念書就能往上層移動,已經不是務實的想法。
儘管社會對弱勢者的保護不斷增強,歷史經驗卻顯示,弱勢者無法受到妥善照顧。在社會主義發展極致的共產國家中,均貧是大家的共業,在其他社會主義當道的國家中,由於私部門的誘因低,經濟難以持續發展,過多的福利支出最終會拖垮國家,希臘就是鮮活例子。很多重視社會福利的先進國家,貧富差距不停惡化,並未因對弱勢照顧更多而減緩,換句話說,弱勢者不會因為得到更多保障,而能趕上強勢者的生活水準,反而極有可能因為政府治理不善,比以前更糟。
有些弱勢者(例如高度學習障礙者)的能力,無法因主觀努力或者客觀環境(例如教育)改善而增加,他們是最需要受到關注的,但是另外有許多弱勢者(例如貧困單親小孩),卻可以因自己的努力而改善工作能力,他們需要的是一種信念:憑藉自己努力出人頭地。
主觀的努力永遠比客觀環境重要,教育對一個人的幫助程度完全由受教者自己決定。一個人想要力爭上游,別人擋不住你,爭取念書權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連受教育的權利都沒有,她的努力對世人卻有巨大影響力。在惡劣的學習環境中,總有許多人大放異彩,例如六○年代的台灣農家子弟要走一、二個小時去上學,回家後在微弱燈光下,以床沿當書桌讀書,這些人創造了經濟奇蹟,他們當時受到的保障非常少,卻有無比的向上心。
雖然現在的學校教育內涵,跟不上社會的需求,但是卻有很多制式教育體制外的學習資源,六○年代學生要找一本好書不容易,現在的學生卻被迫在眾多好書中抉擇。只要有心,自學已成超越社會藩籬的方便法門,而且幾乎可以不花錢,所以只要有心學習就會有學習效果,這是為什麼自學是現代人最重要的能力,如果大家都想學,而且會自學,大家的能力就會接近,一起成長而減緩貧富差距的問題。
如果我們是貧富差距受害者,最能幫助我們的不是政府給的保障和福利,是我們一顆拒絕接受保護的心,以及不停的自學精神。期待保護會減少自學的決心,怠惰愈久,自學就愈困難,把時間花在學習永遠是最好的投資,而政府也應該把培養學生自學精神及自學能力,列為學校教育的重點,這樣才能真正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