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台灣新生報〜中醫藥新聞
胃氣應降不降易成疾須辨虛實論治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8/12
傳統中醫認為,臟腑經絡之氣有一定的運行規律,表現的形式就是升、降、出、入等。中國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教授劉華為表示,胃氣應降不降容易演變成胃病,臨床治療應辨明虛實論治。
胃氣正常運行規律以降為表現,肝氣升、膽氣降、脾氣升等,肺氣可宣發也可肅降,心氣和腎氣則是可升也可降。劉教授在台灣的學術研討會中指出,胃氣不降致胃病應辨虛實,實者多為食滯、胃火、痰熱、濕熱、瘀熱等。
劉華為進一步指出,胃脘脹痛者常有嘔吐不消化食物、大便味道臭、吞酸等症狀,像這種情況多為食滯;胃脘灼痛者常有消穀善饑、嘈雜、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這種情況多為胃火。
胃脘脹痛者常有胸悶脘痞、胃口不好、不想吃飯、較沒有饑餓感、口膩或口甜、上吐下瀉、舌苔厚膩、四肢感到困重等症狀,這種情況多為痰熱或濕熱;胃脘刺痛者常有痛有定處、疼痛不移者、舌下脈絡粗亂或瘀斑,這種情況多為瘀阻胃絡。
虛者常見兩證,患者常有胃灼熱、口乾、隱痛、舌紅少津或嫩紅、反胃、大便乾燥如羊屎等症狀,像這種情況多屬於胃陰虛者;患者常有腸胃功能不足、胃脘冷痛、喜溫喜熱等症狀,像這種情況多屬於胃陽虛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