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轉貼】中醫的“生理學” 看“水”的運作

文章轉載自: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一個矽谷高科技人走上經典中醫的部落格


【轉貼】中醫的生理學的運作


文◎李宗恩博士


2017-01-17
上一期《名醫說案》節目裡,李醫師和聽眾們分享了被稱為君主之官的心臟的相關中醫生理知識。中醫治療心臟病要比西醫快而有效:據統計,死於心臟病突發的病人只有40%曾被心電圖機(Electrocardiogram Machine,簡稱CEG機或EKG機。)檢測出異常,剩下的60%患者CEG機卻顯示無恙。然而在CEG機能夠送出警示信息之前,中醫早就可以根據病人的主訴或患者呈現出的症狀,診斷出心臟異常並進行辯證及時救治。雖然貴為君主之官的心臟受病看似嚴重,但無論是用中藥還是用下針治療其實並不複雜(請參照前期節目)。因為心臟一旦受病,全身器官都會支持輔佐它,中醫治療心臟病藥簡效彰,針簡力專。

節目播出後,有數位心臟不適的聽眾來陽氣診所求診。其中有一位很快要回台灣渡假的病人表示晚上常常由於心悸醒來,內心不安,詢問能不能在十天內讓病情穩定,因為此後他要回台灣三個月。把脈的結果是心臟每跳五下就會停一下,此為心房顫動或者早搏(AF)症狀,中醫稱為結代脈,指的是心臟跳幾下就停一下,這會造成心臟某處有結點,即血液凝固點。西醫通常用兩種藥:一、血液稀釋劑例如Asprin。 二、β受體阻斷劑(Beta blocker),通過阻斷激素腎上腺素(也稱為腎上腺素)起作用, 當服用β受體阻滯劑時,心臟跳動會減慢,力量減小就不會亂跳。這兩種藥在中醫的理解都相當于在攻血攻心臟,短期來看效果不錯,但長期服用治標不治本,反而使病情越來越嚴重。病人服中藥一星期後來複診,表示可以睡安穩覺了。鑒於對台灣售賣的生藥質量沒有把握(最好的中藥外銷,主要銷往日本、韓國,少量去了歐美),病人在李醫師的建議下抓了2周的藥帶回台灣服用,吃完停藥3個月,有問題及時聯繫診所。建議心臟病患者的家人學習簡單的六根針急救法(請參照上期節目),或許在緊要關頭能救得家人性命。

西醫的生理學基本是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化學;中醫的生理學較之複雜。做個類比,中醫生理學像氣象學,抓大綱,而不是很微觀地用流體動力學來解釋天氣;中醫生理學在一個模糊的大綱下有很多項目,從很多現象中找出規律然後再建立模型。繼上期的心臟病生理學,李醫師今天和大家談談水在身體裡的運作。

我們吃下的東西包括食物和水,直接喝下的水被胃吸收再到三焦水道(可以理解為西醫所說的組織液、淋巴系統),吃下的食物經過胃的蒸煮後到達小腸,小腸將吸收來的營養送給脾,而食物渣到了大腸,大腸的水蒸發後,水汽入肺(大腸與肺互為表裡的證明之一),肺的肅降將心陽壓到小腸 (所以心陽不能下行,很多時候是肺家的問題。),接下來,腎要納氣,肺的水汽到了腎(金生水),好的水沿著督脈上頭,不好的水交給膀胱進行二次氣化,稍好的水入肝入膽,不好的水變為小便排除體外。請參閱下面的圖示。 






(語音檔案由希望之聲電台提供,文章摘錄自語音檔案內容,部分文字略有異同,敬請見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